未來聯準會開啟第三波的量化寬鬆政策越來越大,只是名目上不會用QE的名義。謂何我會這樣推論呢?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風險性資產和防禦性資產同時兌美元都上漲,加上黃金與債券都上揚,這反映的是投資人已經預期,未來通膨的速度仍快,美元仍會貶值,但是目前具有保值或是升值條件的貨幣或資源掌握在新興國家,因此少量的錢追逐有限的商品的情況下,造就了推升風險性資產的結果。但這絕對與2006-2008年上半年市場追逐風險的狀況是不同的。
同期間我們看到美債的十年期利率降到近3.05%,又是三個月以來的新低,這是很弔詭的事情,畢竟依照風險補償的原則,美國國債逼進上線邊緣,投資人仍義無反顧進場買進,一個可能是背後的買家是聯準會,另一個可能是投資人看壞經濟景氣,因此率先買進債券。但是這對照美股的本益比和一些重要的債券基金的說法(如Pimco),單純投資人的機率不高。
從經濟數據的角度觀察,美國的經濟已經放緩,日本毫無疑問將會衰退,德國面臨歐債重組的風險,中國尚在緊縮,第二季全球前四強經濟體各有困難要解決,這也是全球主要股市都是下跌(上漲較多的美股如果加計美元貶值也是下跌),那麼第三季會怎麼走? 看來是先下後上的機會較大,這是因為有了聯準會推出新政策的假設,我們仍相信美國將製造通膨降低負債的壓力。雖然前聯準會主席伏爾克表示美國很快將要收回資金,但是對照FOMC的說法,除非美國的PCE指數或者是預期通膨已經上揚,不然美國不會回收流動性。因此真正升息的情況應當是真正發生通膨的時候。
現在的經濟發展誠如三月份所羅斯在一場研討會的看法一樣,我們正面臨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問題的階段,雖然不會有2008年那麼慘的經濟衰退,但是不代表我們不會面臨衰退。後雷曼兄弟時期,政治領導經濟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,歐債如何解決也是政治問題,美國如何提高債務也是政治問題,中國如何面臨經濟轉型內需市場,也是政治問題。但是投資人有沒有學到教訓,似乎沒有,金融機構變得更加寡占,高盛一季的交易只有一天虧錢,企業手握現金的部位越來越大,連微軟和Google都參入金融市場的操作,更顯示市場的複雜性,更遑論天氣變化與地震帶來的不可知性。
投資人應當如何應對呢? 首先,歐巴馬為了選舉干預市場護盤的意味很明顯,六月底我們將面臨QE2結束的市場拐點,研判在六月的初期將股匯市將上漲,美元將貶值,貴金屬仍有機會持續反彈,黃金有機會創新高,但是這些漲勢都將在六月底面臨一些拉回,但那個回檔將是很好的進場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